大地之果 | 在食物工作中,看见具体的“人”
在上一期「大地之果」可持续餐厅的田野调查行动中,我们走访了Perma朴门,从“面包即是生命”谈到了负责任采购,在供应链的一环溯源土地中的食材,看见了照顾食材的生产者。
本期,我们将进入小坡厨房与水水朝山,继续拓展对于餐厅作为可持续的“对象和支点”的理解。
在这里,食物与具体的“人”连接在了一起,食物工作的过程是一种内观,也是对外部真实世界的感知。正如水水朝山主理人所言,食物工作创造的价值就来自于地方的需求,而不是某一个想象中的远方。
第二站: 小坡厨房
主题食物
Refruit果酱
餐桌上的对话
许曦 主理人
“小坡是一个社会参与式艺术实验,
厨房是我的教具”
一位在广财教设计的老师,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披萨店,学生们既是员工也是食客,经营上在商业化的同事也在实践可持续。
如何整体地理解小坡厨房的多重身份?
我们在做的事轴心一直没变,对我来说小坡是Socially Engaged Art。把服务作为一个设计教案,也就是说我想要把那种社会参与式的艺术带到教学里头来,食物是其中的一种形式,或是说一个教具。
比如什么是可持续。我们在谈一个东西的经营的时候,我会尽量避免伪善的部分,我不想只谈好的东西。我们把小坡当做是一个教学场所,它必须要有营收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很爱钱,而是如果这个东西没有营收表示it doesn't work,这个idea在现在的市场上根本就行不通。那这就变成一个纯然的、文学的游戏。
在一些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可持续话语或转型,它一味地追求效率,而并没有关注到食物它作为一种文化产物,它有其他的层面可以影响人的行为,乃至于社会的改革。
我认为的大学教育不是技术体系。比如在小坡,通过上手去制作食物,考虑经营,这是非常实在的生活教育。但同时,我们不是只教他去做披萨,以后去当披萨师,而是我们会很惊讶地看到,比如有一个师兄,他写了一本叫做《小坡披萨师的自我修养》,满满的一本,将流程视觉化,然后把这个东西传给师弟师妹。
包括你现在看到的是两本小册子,都是学生做的,学生拍的。视觉设计的同学在这边有这些产品,我们也会有售卖分成,让他们实际获得。这其实是现在的教育里缺乏的,我在食物工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,或是我学的东西实际是与我有关的。
第三站: 水水朝山
主题食物
生活调理方便面
餐桌上的对话
魏嘉宏 & 赖钰茹
主理人
“食物是为谁准备的?
我们在重新看见这个问题”
如何看待餐食在一个社区空间的角色?
其实一开始我们最常讨论的一个议题是,我们要怎么进入社区的邻里的关系,怎么跟社区创造好的互动。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之后,我们得出一个结论,其实社区根本就不需要我们。这是一个很真实的(结论),如果我们要开一个居民天天都会来的,跟街坊邻居可以常常见面,那我们应该开钱大妈、蕃薯藤那样的店。
后来我们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思考。我们能不能去面对一个真实的经营问题,我们先把自己的价值创造出来,去回应居民的需求。这背后的思维是,我创造的价值就来自于地方的需求,而不是某一个想象中的远方(即使那个远方谈的是有关“附近”的情怀)。
现代人的吃饭问题早就被我们的商业连锁供应系统给占据了,没有了吃饱之外的那种生活感。大部分的餐厅把菜提前做好,基于某种程度的预制,做好商品,等顾客来消费。但生活里,我们更多是,比如家庭里,母亲先知道是为谁准备食物,其中的人是重要的。
所以我们也期待能探索这样一种模式,当一个人很想好好的吃一顿饭的时候,他来跟我们预约。预算自己定,他跟我说他明天中午会自己来,还是会带三个朋友来,还是会带几个朋友来,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来,我专程去为他买菜,去为他做菜,让他可以在这边好好的吃一顿饭。我们期待在现代生活中,保留这样一个好好吃饭的选项。
|工作小组|
褚裕 卢彦忻 马梦瑶 匡贵星 彭薇
|海报设计|
Zoe左一
往期回顾
Ep.1 “面包即是生命”
「大地之果」
餐厅是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,同时也是地方饮食文化、人文情感、资源特色等元素的天然载体。「大地之果:可持续餐饮倡导」由食物小站发起,聚焦珠三角餐饮行业,挖掘具有在地性的(context-based)、基于证据的(evidence-based)可持续餐厅实践,并以餐厅为支点撬动消费者、食物生产者,共同促进食物系统减排和向“环境友好、健康膳食”模式转型的全链条参与。
项目资助方